全省民主黨派干部培訓班赴南昌、井岡山學習側記
9月18日,經過前期的理論學習,第五期全省民主黨派干部培訓班前往江西省南昌和井岡山,接受為期5天的紅色傳統教育。來自全省的35名民主黨派學員在歷史原貌中感知黨史軍史,在緬懷先烈偉績中感悟責任擔當,在體悟當年紅軍生活戰斗的艱辛中經受著滌蕩和洗禮。
英雄城南昌:軍旗升起的地方
從北國哈爾濱抵達南昌,一出機場立即就感受到南國的熱浪襲人。雖然從清晨6點就已出發的學員們直到13時30分才抵達目的地,但經過短暫的用餐入住后,下午三點學員們全體出席了異地第一節課,隨后航班趕來的3名學員抵達后也是直接來到教室,身體的疲憊不足以抵消大家旺盛的學習熱情,大家聚精會神地聆聽了江西省社院副院長李榮祥解讀《政黨制度與文化傳統》。李榮祥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有理有據地從中國文化傳統與政黨制度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解讀,用大量事實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形成的文化必然和社會內因。從點到面的剖析,循序漸進的觀點,娓娓道來的內容,使大家聽得全神貫注,不時用手機拍下課件內容,同時認真記錄著課堂筆記。
因為課程時間安排得比較緊湊,第二天上午在傾聽了江西省情介紹后,下午大家參觀了“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和“八一起義紀念館”。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在這兩館,大家設身處地的接受了一場任何語言和書本教育所無法比擬的愛國主義教育。1927年8月1日凌晨,隨著一聲槍響,震驚中外的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率領起義軍兩萬余人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開始和人民軍隊的誕生。重溫崢嶸歲月,大家更加堅定了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的決心和信心。紀念館中陳列的那些銹跡斑斑的土槍、發黃的軍服,仿佛還散發著革命者的氣息,會議室、參謀處、食堂以及發報室等當年革命先輩戰斗過的地方,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那炮火硝煙的年代,革命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奮勇殺敵的情景,在吃不飽穿不暖、缺醫少藥、缺槍少炮的艱苦環境下,硬是憑著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將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全中國,并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來自各民主黨派的學員們表示:“感覺這次課程安排接地氣,大家來到英雄城南昌學習,除了回顧歷史外,也對這個軍旗升起的地方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感受。”
紅色圣地井岡山:心中開滿映山紅
懷著對英雄城南昌的依依不舍,20日早,經過五個多小時的車程,學員們投入到了革命圣地井岡山的懷抱。
越接近井岡山,大家越能感受到“紅色氣息”的迎面而來,路兩邊表現紅軍戰士戰斗、生活、學習的“紅色”雕塑隨處可見,巨幅的“紅旗”地標性建筑、紅火炬造型的路燈不時映入眼簾。帶班的當地老師以一首經典紅色歌曲《十送紅軍》把大家帶進了那段難忘的歲月。在下午的開班式上,大家穿著整齊的紅軍服,班長接過鮮紅的班旗后,全體唱《國歌》,并進行了宣誓。大家心情無比激動,紛紛表示一定要認真“學習革命先烈,繼承先輩遺志,發揚光榮傳統”。在隨后的專題教學《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中,大家感受到了“井岡山斗爭時期,無數革命者如激流歸大海匯聚井岡山”的目的——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在現場教學中,學員們來到了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親身感受了八角樓的燈光、黃洋界保衛戰的激烈;利用晚上的時間學唱了經典紅歌、傾聽紅軍后代面對面的回憶。每到動情處,大家的眼角都泛起了淚花。這些鮮活的展示、動人的紅色感悟讓學員們恍若穿越八十多年時空,親身領略井岡山斗爭史上的波瀾壯闊和先輩們的高風亮節。大家深深體會到,正是靠共產黨人堅定的信念,當年毛澤東率領穿著草鞋的紅軍,靠吃紅米飯、南瓜湯,翻越300多座大小山頭,建立起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根據地。井岡山濺灑過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如果沒有這塊紅色土地,就不會有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
昔日井岡,今日課堂。短暫的異地培訓雖然結束了,但難忘的是井岡山賦予全體學員的寶貴精神財富、穿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和堅定跟著共產黨走的決心和信心。學員們紛紛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以“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24字精神,在各自崗位上建功立業,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添磚加瓦。
作者:王勒懿,第五期全省民主黨派干部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