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第一作者祝福恩,系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教授。文章原載于《黑龍江日報》2017年3月28日06版關注,現原文轉發。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站在東北振興的高度,針對我省振興發展兩次重要講話都要求我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此為突破口闖出一條振興發展的新路子。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說,要抓住主要矛盾,明確主攻方向,推進遼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取得新進展,下決心振興遼寧工業,再創遼寧工業輝煌。習近平總書記兩年講話的主線是一樣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搞活國企的根本,講的是遼寧,實則指東北地區。
我省在去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的前提下,再加大改革力度、強度,深化國企改革,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使我省經濟筑底企穩回升,闖出一條帶有龍江特色的振興發展新路子。
一、用“三去一降一補”減包袱拓空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應對經濟新常態采取的戰略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我省考察調研指出,制約黑龍江振興發展的突出因素是結構問題。解決經濟中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唯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此化解企業中過剩、無效的產能,實現產業升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立的重點任務就是實施“三去一降一補”,這是為國企發展化解無效的產能,降低國企發展成本,補上國企發展短板,實現國企在振興中發展。我省作為國企大省,國有經濟在全國占比最大,體制性、結構性、資源性的弊端突出,極大阻礙了我省國企改革深化和全省發展經濟活力,集中表現為我省二產的滯后性。
2016年我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對龍江重要講話精神,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完成明顯。煤炭去產能1010萬噸,封存煉鋼產能610萬噸。商品住宅庫存比2015年末減少1123萬平方米。我省以龍煤集團為重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解決低端供給過剩的同時,采取建立保底和再就業機制,兩批組織分流富余人員4萬人,幫助龍煤集團脫困,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其他企業改革也在深化,低端過剩產能不斷化解,高端供給在形成,體制性、結構性問題正在有效化解,去了過剩、多余、無效的產能,并為新產能創造清除了新空間,助推了我省實體經濟的轉型。
二、減能源經濟比重育新興產業動能
目前,我省經濟正處于傳統產業集中負向拉動與培育新動能、新增長、新產業、新業態相互交織、相互過渡、相互賽跑轉型的關鍵階段。因此,必須解決油、煤、糧、木傳統產業集中出現負向拉動難題。而這負向拉動載體就是國企,國企不活、機制陳舊、產品低端過剩、人浮于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唯一選擇。我省國企業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指引下,改革堅持問題導向攻堅克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能源經濟比重大問題,培育更多、更新的增長極,不斷實現傳統動能向新動能轉換,能源工業2012年占經濟總量的20%,2016年下降到不足10%,到2016年我省經濟總量比2012年增加1400多億元,能源工業已比2012年減少1600億元左右。一增一減表明我省在能源工業之外創造了3000多億元的“非能源經濟”的增量,表明我省經濟結構在優化,經濟中的傳統動能在減弱,新的動能在孕育,國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有了新突破、新深化。黑龍江經濟增速雖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大部分指標已基本穩住,新產業和新業態在成為我省工業經濟中的新亮點。
最典型的是大慶經濟由負轉正,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傳統動能向新動能不斷轉換的結果。油經濟在我省二產中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2015年大慶出現建市以來的首次-2.3%的經濟負增長,唱衰大慶聲音不絕,使大慶經濟壓力山大、困難重重。大慶市立足石油量減價低的現實,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抓住培育壯大接續產業的核心要務,實施產業項目建設的“一號工程”,加快匯集經濟發展新動能,在2016年大慶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大慶油經濟出現了由負轉正。我省經濟一三產增速連年“跑贏”全國平均水平,二產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筑底企穩,有利因素加快積聚,十大重點產業由低層向中高端邁進,產業創新擴量升級,跨過轉型陣痛,我省經濟定會振興。
三、以創新引領化解“三偏”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搞活國企的總抓手和突破口。但各地經濟省情不同,國企狀況不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對象也不同。對我省國企改革及經濟中問題,就是“三偏”,即產業結構偏重、民營經濟偏弱、創新人才偏少。“三偏”載體是國企,是實體經濟,由此導致我省國企體制性、結構性短板凸顯,經濟活力不夠,經濟發展和經濟運行靠后,因而表現為經濟發展方式落后,發展困難重重。對此,必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轉方式調結構,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最終要靠創新引領。
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創新”不僅是技術層面措施,創新內涵著體制機制創新、企業結構創新、企業發展戰略創新、企業科技創新等,是全方位的創新。國企體制機制創新要以實現企業創新鏈和產業鏈、創新鏈和服務鏈、創新鏈和資金鏈的無縫連接,才能使國企業放棄傳統并已過時的發展方式和路徑,以新發展理念,在創新中化解過剩、低端無效產能,在創新中提供高端需求,由此實現創新引領。
我省經濟發展不快、國企經濟不活集中表現在“二產”上,因此要用創新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用創新改造升級我省傳統產業,讓創新使我省能源、裝備、石化、食品四大支柱產業煥發生機與活力。僅2016年全省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6.1%,高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說明國企發展新動力在形成中。
總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創新驅動,有效改變了我省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據統計,2016年三季度全省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8.3:32.6:59.1,一產、三產增加值增速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二產的工業內部結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具有我省特色“一柱擎天”能源工業結構在改變,2012年占GDP比重的20.1%,到2016年已降到不足10%。特別是2016年五大新興產業集群進展順利,預計實現產值達802億元,國家支持的9個新興產業集群項目2016年完成投資4.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達7.4億元。還有曙光、浪潮、華為等一批云計算領軍企業布局,加速我省新興產業發展,二產滯后的困境在改變。這表明我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見成效。
四、優化發展環境減阻力增供給
東北地區振興發展,優化發展環境很重要。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于發展。我省搞活國企,經濟滯后與經濟發展環境和領導干部法治觀缺乏有關。所以,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克服某些領導干部“擺平”、“搞定”,缺少法治化觀念問題,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非常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對此,我省為深化國企改革,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創造體制性政策性的供給和保障,在2015年及2016年出臺了兩個關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通知,為國企及經濟發展補強體制性短板。我省僅2016年就取消省級行政權力事項192項、累計達816項,省級權力清單調整到3030項,精簡69.9%,統一規范了省市區各級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部取消。梳理行政權力中介服務346項,清理規范254項。全面實施“五證合一”,繼續提高工商登記便利化。
省委省政府及各地深化、細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極大優化了經濟發展環境、招商環境、國企發展體制環境,為搞活企業提供了體制性、政策性、輿論性及人才上的供給,使我省這艘大船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航道上穩步前行。但體制性、政策性的供給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與發達的沿海省市還有很大差距。今年“兩會”已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題,我省要以此為主動力,讓企業活起來,讓實體經濟強起來,讓龍江人富起來。